国家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重要论述学习研究专栏

  • 深刻领会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内涵与战略意义

    张冠梓;

    城乡关系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本关系之一,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城乡关系的重大科学论断和理论创新成果,是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迁特征的深刻把握,标志着我国城乡关系进入全面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论述,对进一步正确把握、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2025年18期 No.450 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2K]

治理眼

  • 推动“十五五”时期乡村全面振兴取得重大突破

    叶兴庆;

    <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1])2025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要“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

    2025年18期 No.450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K]

特别策划_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建立脱贫过渡期衔接工作成效分层评估机制

    李志明;

    2020年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我国设置五年过渡期,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在过渡期收官的关键节点,亟需构建一套立足国情、兼顾区域差异、逻辑严谨的分层评估机制,既对五年衔接工作进行系统总结,也为未来战略接续提供循证依据。评估体系遵循“底线优先—支撑为要—机制保障—长远赋能—主体激活”的递进逻辑,聚焦防止返贫动态监测与帮扶,衡量监测精准性、帮扶有效性及配套工作的系统性;关注产业可持续发展与脱贫群众增收,测度产业效能与收入质量;检验责任落实与政策衔接,核查责任链条完整性与政策延续创新度;评估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提升,考察“三保障一安全”巩固程度与设施升级水平;测度乡村治理效能与群众参与深度,以保障衔接成效的内生可持续性。

    2025年18期 No.450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 瞄准山区农民持续增收的靶向政策体系设计

    贾晋;

    农业现代化的难点在山区农业,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关键在山区农村,过渡期结束后健全常态化帮扶机制重点在山区农民。随着新质生产力加快应用、特色农产品品牌价值释放、农文旅融合发展、集体经济组织改革与生态补偿等政策机制优化,山区资源优势正逐步转化为农民持续增收的现实保障。构建以山区为精准靶向的农民增收政策体系,需围绕山地特征健全调查识别、动态预警、差异化增收、要素保障四大政策机制。通过制度设计、资源统筹与机制创新,强化山区资源优势转化能力,夯实农民增收的系统支撑与长效保障。

    2025年18期 No.450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7K]
  • 增强乡村人才工作创新的灵活性和主动性

    唐丽霞;

    当前,乡村人才工作创新动力显著增强,各地在响应现实需求方面,展现出较强的灵活性和主动性。乡村人才振兴的创新实践,已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探索,更加注重青年导向、产才融合与本土赋能,形成若干行之有效的地方经验。实现乡村人才的持续供给和高效配置,仍需在缩小区域政策落差、构建跨区认证体系、推动产业错位发展等方面进一步突破瓶颈,从而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坚实、更均衡的人才支撑。

    2025年18期 No.450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7K]
  • 围绕大农业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县域富民产业

    成德宁;

    从中西部地区县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环境来看,立足拓展农业功能和农业产业链,把大农业培育成富民产业,既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又适合农民参与,能够带动当地居民增收致富,可以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在新的发展阶段,中西部地区围绕大农业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要着力构建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提高农业竞争力,深入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业新业态,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合作化水平、增加农业产业链附加值和农民收益,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2025年18期 No.450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 抓牢抓细抓实农村移风易俗工作

    何得桂;

    农村移风易俗,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旨在革除陈规陋习、培育文明乡风。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乡村全面振兴成效。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应重点整治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坚持多措并举、协同治理,系统性推进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积极探索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推动文明新风进村入户,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2025年18期 No.450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 科技创新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傅晋华;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加快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重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坚持因地制宜,从科技创新、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发展等五方面入手,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和现代化水平;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与粮食安全、小农户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以及深化农村体制机制改革等若干重大问题的关系。

    2025年18期 No.450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2K]
  • 不断强化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彭澎;

    城乡关系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本关系之一,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城乡关系的重大科学论断和理论创新成果,是对现代化建设规律和城乡关系变迁特征的深刻把握,标志着我国城乡关系进入全面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论述,对进一步正确把握、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2025年18期 No.450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前沿观点

  • 坚持以人海和谐观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施余兵;

    人海和谐观是以人与海洋和谐共生为价值目标,开发与保护并重为发展方式,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海洋发展理念;其根植于人海和谐共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实践,蕴含广博精深的海洋生态治理思想。面对日益突出的全球海洋生态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坚持以人海和谐观为引领,推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培育蓝碳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加强海洋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为海洋经济提供有力法治护航;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进程,加强海洋经济区域合作,努力开拓人海和谐共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海洋强国建设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2025年18期 No.450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 建立健全平台经济税收治理体系

    樊勇;

    平台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与社会就业的重要“蓄水池”、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科学合理的税收治理,能够有效矫正平台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失灵,保障国家财政收入,维护公平竞争秩序。建立健全税收治理体系,是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在法治化、标准化、智能化、合规化、便利化与国际化等维度形成合力,实现“规范”与“激励”的动态平衡。

    2025年18期 No.450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治理观察

  • 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张琦;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对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意义重大。山西阳泉市盂县紧扣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与目标任务,将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推动县域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抓手和重要引擎,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实际条件,积极探索符合区域特点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推出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创新举措,为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积累有益经验。

    2025年18期 No.450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 进一步释放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潜能

    罗小龙;

    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城市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旨在打破传统单极集聚、粗放扩张的路径依赖,转向多中心、功能互补、有机联动的空间组织方式,将城镇化从单一的城市发展,提升至以“组团式、网络化”为空间形态、以区域协同为发展方向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进一步释放城市群与都市圈的发展潜能,需从顶层设计、基础设施、产业协同、公共服务和治理机制等维度系统推进,加快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2025年18期 No.450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 汇聚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黄罡;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的重要载体。推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把制度协同—文化认同的双重逻辑,落实为可执行、可监督、可考核的程序机制。制度协同通过顶层设计、规则衔接与机制创新,提供稳定的制度供给与组织能力;文化认同则通过价值引领、青年优先与公共体验,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与动员能力。二者共同构成人心凝聚的支柱,助推大湾区建设从经济维度的增长,向社会维度的融合与文化维度的认同拓展,汇聚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面向未来,亟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和“一国两制”框架下独具原创性的中国经验与治理样本。

    2025年18期 No.450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 大型社会模拟器赋能超大城市治理

    吕鹏;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各地积极探索运用数字技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城市治理能力、发展能力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同时要看到,超大城市治理仍面临智慧城市与社会有机体运行联系不紧密,开展智能建模、模型搭建、平台模拟的过程忽视人的主体性等突出问题。大型社会模拟器研究,为我国探索超大城市智能社会治理作出有益尝试。依托大型社会模拟器,智慧城市建设以明确的治理需求为抓手,激活并完善现有城市数据生态,在交通治理、教育治理等方面,赋能典型社会治理场景,探索出一条人工智能赋能超大城市智能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2025年18期 No.450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 下载本期数据

刊名: 国家治理
 Governance
主办: 人民论坛杂志社
周期: 周刊
出版地: 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2095-8935
CN: 10-1264/D
邮发代号: 82-242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国家治理
创刊时间:2014